高田的末路 已是众叛亲离
对于一个漠视消费者生命安全的冷血供货商,市场不会给其太多的机会。消费者肯定也不会答应。
2015年6月,世界十大汽车公司之一的菲亚特(Fiat Chrysler)正式宣布,决定更换供应商,改由天合汽车(TRW Automotive Holdings)来提供召回更换车种的新安全气囊。菲亚特一向被视为完美汽车的缔造者,这也是世界首家对高田气囊说拜拜的大型汽车厂商。
相对于菲亚特,日本本土车企的态度要暧昧得多,面对高田“气囊门”事态,丰田高管就暗示还不会弃用高田,“尽管高田气囊已经导致多家汽车厂家大范围召回,丰田会增持高田,会首先帮助他们走出困境。” 但随着事态的恶化,几个月后形势已大为不同。
2015年11月初,本田在对外声明中表示,该公司已经查阅过高田公司的内部文件,最终发现高田气囊在特定的气囊气体发生器上进行了测试数据造假。本田同时宣布,未来在全球范围内,本田和讴歌品牌下所有将推出的新车都不会再使用高田气囊气体发生器。
有趣儿的是,本田新任社长八乡隆弘上任后召开的首次记者会,也是就高田问题气囊向消费者公开道歉。不仅如此,本田在日本发布新飞度Shuttle时,其宣传的卖点除了省油、空间大之外,还有耐人寻味的一句:“没有使用高田气囊”。
高田气囊已被弃之如敝履,这也难怪,高田“气囊门”事件以来,本田无疑是高田“伤得最深”的车企——高田气囊故障造成的8起死亡以及近三分之一的受伤事件均与本田车型相关,本田高管不得不亲自出来向消费者道歉。作为一个持有高田 1.2% 股权的股东,本田此时的宣布,颇有点儿划清界限、一刀两断的意思。
本田的分手,无疑推到了决定高田去向的多米诺骨牌。消息传出后,马自达(Mazda)跟进宣布弃用,三菱(Mitsubishi)、斯巴鲁(Subaru)也公开表示考虑弃用高田安全气囊。紧接着,丰田(Toyota)登场,此时的丰田,已经没有了先前的暧昧,也明确宣布弃用高田安全气囊,随即跟进的还有日产。
本田、丰田与日产,是采用高田气囊数量最多的三大客户,但在日本本土,此时的高田可以说已经是四面楚歌,众叛亲离。
在海外,高田气囊也被抛弃。继高田前客户菲亚特克莱斯勒之后,福特也正式宣布弃用高田气囊。其他车企的分手告白,可能还在路上,也可能还在酝酿,不妨“让子弹再飞一会儿”。
高田的关键业务是安全气囊,占据其整体销售额的40%左右。此次,高田被日系车企联合拒绝,不仅意味在日本大本营将失去金主的支持,而且还需要支付召回的一系列成本。等待高田的前途,已几成“末路”。
高田的秋后 该如何收场?
在汽车气囊国际市场上,高田一家的市场占有率高达22%,高田“气囊门”事件发生后,全球市场上已经充斥着2.875亿个高田问题气囊。
美国彭博社援引知情人士消息称,在最糟糕的情况下,全面召回存在隐患的安全气囊,高田需要花费的银两或将高达2.7万亿日元(约240亿美元)。
但2015年整个财年,高田财政营收总共才有58亿美元,如果召回成本达到240亿美元,就将4倍于该公司2015年财年收入,还要挂零。
就目前情势来看,高田要想继续维持公司运行,存在困难。“气囊门”事件发生后,世界各地的召回此起彼伏。高田首席财务官颇为无奈地表示,“受够了,不停地为召回拨款。”
实际上,说受够的更应该是受到牵连的车企。“气囊门”事件发生后,由10家车企联合组建的制造商联盟调查团队开始对事故原因进行调查,以期确定召回成本分担方式。多家车企已公开表示,一旦肇事原因确定,他们将讨论该如何与高田分担召回成本。
2月23日,调查团队“独立测试联盟”(Independent Testing Coalition,简称ITC)调查指出,在发现存在安全问题的约2340万个安全气囊中,高田公司使用了硝酸铵推进剂,该推进剂无法在潮湿环境中隔绝湿气。一旦长时间处于潮湿环境以及温度反复变化的状态,硝酸铵就会剧烈燃烧,从而冲破气囊,发生爆炸。
ITC的负责人、前美国国家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NHTSA)官员大卫•凯利(David Kelly)表示,高田安全气囊的缺陷主要由3个因素造成,包括使用硝酸铵推进剂、气囊的设计和制造、处于高温潮湿环境,这些因素使高田气囊很容易发生爆炸。
现在,调查还在进行,高田与各汽车厂商也未就各自需要分担多少召回成本达成协议,但即便只承担召回费用的一半,也仍然超出了高田所能承受的范围。
美国纽约跨国投资银行富瑞分析师Takaki Nakanishi表示,“对高田来说,要想重建其财务状况将是十分艰巨的。日本汽车业必需就高田事件采取退出策略。”
抛弃高田,是迟早的事儿,实际上,世界各大车企已经切割得差不多了,包括日本本土车企。可以预见,高田凭着廉价策略,以问题产品抢占市场,多年来的努力最后很可能变成一场空。如今的市场,已开始质疑高田能否存续下去,但就算高田推脱赖账、“顽强”支撑下去,估计三五年都将无法恢复元气,更别说信誉扫地。
日本资产销售经理安沃札德曾就“气囊门”事件表示:“高田的生存机会非常小,这与大众汽车排气丑闻不同,因为高田是安全零件的生产商,却造成驾驶人丧命。”
安全气囊变脸为夺命气囊,听起来真是莫大的讽刺,高田明知气囊存在缺陷却拖了十几年都不肯解决,如今被秋后算账也实属活该。只是这个教训来得实在太晚,不仅使高田尾大不掉陷入困境,也使得一些无辜的人为此丧了命、受伤残。小编费力八叉地写了这么多,也是希望国内外行业企业特别是国内企业,能引以为戒,从高田“气囊门”事件中得到警醒。
2016年4月5日 15:04 1F
高田这也算是作茧自缚,自作自受,比大众“排放门”更可恶,主要是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