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初高调炒作自己离开吉利,并嘲讽传统汽车业造不出智能汽车的沈晖,上周传来了新消息,他与新东家应宜伦也“分家”了。这是沈晖的失败吗?并不止于此,而是释放出一个信号——那些放言颠覆汽车业的“沈晖们”失败了。
沈晖曾经不无鄙视地说:“现在智能手机的现状,就是未来智能汽车的样子,智能汽车绝对是这种规律的。现在传统汽车制造商是造不出智能汽车的,为什么?因为他们不会革自己的命。大众、丰田这些很容易赚钱的企业,有这么多工厂,你让他们去变革,他们不会。自主品牌也没有这个能力,知识结构,投资能力都不行。”这才不到一年的时间,怎么就和应宜伦分家了?听上去似乎是没有融到足够的资金,所以不得不宣告他的智能汽车项目以失败而告终。
没有融到足够的资金可以从两方面理解,第一是投资人的头脑比较清醒,知道从零开始搞一辆智能汽车有多难,风险有多大,因此没有投博泰的项目。第二,沈晖认为,干一款全新的智能新车需要融资200亿元。这看上去不是个小数目,但对于丰田、大众等传统车企而言,打造一个新平台至少要这个数字。但对于博泰而言,这个数字远远不够,因为汽车所涉及的领域太多,每个领域都有门槛,过每个门槛都需要“买门票”,甚至要建立自己的标准体系。所以,对博泰而言,200亿元的融资需求,真的是很腼腆了。仅从200亿元可是沈晖提出来的,沈晖可是有过整车企业工作的背景。老北京常喜欢说一句话:“没吃过猪肉也见过猪跑?”沈晖真的“没见过猪跑”,因为他曾经在零部件企业工作,在整车厂的经历是高管不假,但没有搞研发方面的背景,没有运营一个完整大公司的背景,说沈先生见过“猪圈”还行。这并非贬损,而是说明一个道理,不能轻看了汽车这点事。
从目前汽车行业所做的事可以看出,大型跨国公司丝毫没有轻看IT对汽车的影响,而且主动吸收IT领域的新技术,并不断加深和IT企业的联系,尤其增加和大型互联网企业的联系。更确切第说,大型车企是“吃着碗里瞧着锅里”,用汽车市场挣来的钱不断进行投入。而且这种投入不是一笔钱200亿元了事,是持续不断地在多方面展开研究、研讨,在多条技术路线中选择一条最佳途径。这种思路是渐进式的融合,而不是自我否定式的、革命式的,渐进的方向是在用户感受方面最大满足车主需求。也正是因为大公司旗下在全球拥有诸多工厂,因此他们的投资既是稳健的,又是积极的。如果不能适应互联网生态,他们真的可能被颠覆,所以在智能汽车领域他们一天也没有停止探索的脚步。
而沈晖走的是一条“赌徒”路线,即手里有了一技之长,于是想用这一技之长去改造汽车产业,从而获得暴利。汽车产业一百多年历史证明,这种思路的风险太大了。相信在一百多年的发展历程中,比沈晖先生聪明的人不计其数,沈晖也不是第一个怀揣颠覆汽车产业梦想的人,但这个梦想与现实之间的距离太远。
沈先生曾炫耀自己在业界人脉关系颇丰,不是知道N多跨国公司老总的电话吗?在这天大的困难面前这些人脉资源怎么都不管用了?这些老总都那么不仗义吗?相信,这些老总们不是不知道沈晖遇到的困难有多大,但他们没发烧,都清醒地知道自己的发展方向。在汽车界,就算被认为最古板的奔驰,在智能汽车领域也已经走得很远了,只是汽车厂是在众多的研究项目中选择个别项目作为企业发展的方向,而且他们思考到的问题不仅仅是汽车技术本身,甚至包括某些超前技术可能带来的社会学层面的问题、法律层面的问题,这些问题不解决,某些技术无法实现。例如:无人驾驶技术,尽管被媒体吹得神乎其神,但在汽车行业真的是一盘小菜,谷歌真不是第一个实现无人驾驶的。只是这项技术的应用面临着太多现实的问题,厂家没有推广而已,一旦无人驾驶的汽车把路人撞到了怎么办?是司机的责任还是驾驶员的责任,抑或是汽车厂的责任?系统供应商的责任?不仅如此,采用无人驾驶技术,对道路的规范性要求非常高,谁来投资?从这个意义上说,“用信息化改造传统产业”这句话说的绝不是颠覆,而是融合,这个融合不仅仅是IT产业和传统汽车制造业之间的问题,而是涉及整个与驾驶环境相关联的社会问题。
有消息说,沈晖先生又去德国参与一家电动车企业的收购工作了。我们不知道这次他是否能够做出正确的选择,但至少试图通过博泰项目告诉全世界,只有沈晖会造智能汽车这件事上,沈晖告诉全世界,他失败了。
之所以将沈晖作为本期的一周新闻人物,并非嘲笑沈晖的失败,而是沈晖这个失败的案例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他提醒人们,不可小视汽车行业,更不要以为汽车行业是个墨守成规、不思进取的保守的行业,如果汽车产业不是每天都在改变自己,相信这个产业不会拥有百年的历史。只是经过一百多年的磨砺,这个行业已经做到了近乎中庸的份上,甚至其动作不被人理解。沈晖梦碎智能汽车就像敲响了警钟,告诉那些做着“颠覆”汽车产业大梦的人——该醒醒了。
来源:选车网管学军
评论